流浪地球:中国式科幻片与谦虚的英雄主义,维护绝望与希望的并行的世界。



 

由于太阳急速老化,将会膨胀并吞没整个地球,为拯救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巨型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去往4.2光年外的新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长达2500年的迁徙之旅——这个计划称为“流浪地球”。


今年贺岁档不乏能看的片子,「流浪地球」是我最期待的一部。


原因有三:

一是中国以太空为背景的科幻片灾难片还谈不上方兴未艾,实在一片荒原;

二是电影改编自刘慈欣(《三体》作者)的原著,并由作者监制;

三是据说片中超过一半的特效是国内团队操刀,特效技术是影响观影体验的大事,被进口大片养刁了胃口的观众,能认可视觉效果吗?




事实证明,「流浪地球」绝对是中国科幻片里程碑式的作品,值得一张春节期间涨价的电影票。


实话说,提起国产太空片,我是在想不出什么片子,如果「快乐星球」也算进来,还能说有部剧给了我一些童年;再说国产灾难片,多是天灾人祸、历史输出,「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拍得虽好但看得人心里不舒爽,过分沉重,不敢多看。


这次「流浪地球」令人惊喜,不光是技术上的达标,还一步到位拍出了风格,总算是有了“中国式科幻”。


新华社总结了一句“中国科幻的内核”很贴切: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剧情基于地球被木星引力捕获,推动地球前进的发动机受损近半,世界各国队伍分别抢险。


中国救援小队CN171-11去杭州站点的路上,遇到了带着妹妹从地下城溜出来的男主刘启,一同抢险,路上刘启姥爷和一个队员牺牲。而CN171-11赶到杭州时,站点却已经毁于一旦。(后面不断有这种“用尽全力一切却都还是徒劳”的时刻)。




刘启遇上了去赤道抢修转向发动机却被困的李一一,CN171-11有了新目标,而当他们赶到时,这个发动机已经被别的小队修好了。(虽然演绎的是这支队伍,但没有让他们承担光环。以小见大,暗示全世界在合力救援)。


99%的发动机被抢修完毕,当大家缓了一口气时,地球却仍旧沿着错误的轨道往木星飞去,人类再次陷入困境。刘启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发动机火焰点燃木星,用它的反作用力离开木星引力,重回正轨。




此时国际空间站的刘培强(吴京 饰),也就是刘启的父亲,违规离开休眠舱,协助地球完成“最后的救援计划”。却得到moss(空间站Siri)的消息说这个计划在7个小时前被以色列科学家提出,但经过计算成功几率为零,所以只能进行“火种计划”,保全空间站,放弃地球。


刘启他们不死心,依然去发动机执行这个计划,抓住最后一丝希望。最后的时刻,救援队纷纷撤离想赶回家人身边,但时间与能量并不足以让大家回到家里,所以坐以待毙,不如最后一搏,大家纷纷回来,助他们一臂之力。


火焰终于点燃,但还差5千公里,刘培强用自己和空间站的牺牲链接了最后的距离,你爸爸就是你爸爸,最后还是得靠他。在天上地下全球各国所有人的努力下,终于成功。




相比于“大主角”的英雄电影,本片确实很谦虚了——主角一行人所有自己的努力都没有达成,成功的都靠世界各国的同力。


除此之外,剧情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希望不断的破灭又重建、重建又破灭,将剧情一步步向前推动,毫无尿点。也应了原著想传达的“选择希望”——即便流浪地球计划顺利进行,要搬去新家园,也需要百代人的接力。“太阳尚远,但尚有太阳”,是绝望中拥有方向感的希望。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种中国式的意志力,也就中国人才写得出来。




也听说片中有一些物理学上的bug,我不是学物理的,看专评像在看走近科学,不列数了大家可以上知乎看看;另外大家觉得台词尬的地方,可能是中文念白的原因吧。中国科幻片这头一步,比国外的步子迈得大了许多,赶不赶得上人家,也希望各位对它更宽容一些。


影片落幕,畅快又感动。




评论(6)
热度(143)

© 北新仓胡同头号观众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