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



父辈对子辈的期望,师徒之间的承诺,传统技艺的流亡……


上映时太忙了没去电影院,还挺遗憾,而终于看了这片子,很难绝对地说它好是不好。


很多人在批判它的故事陈旧,手法生硬,甚至认为它是对传统的盲目崇拜。不置可否。只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么说太过于挑剔了。




我们知道电影艺术之所以是一门艺术,和它的技巧、形式分不开。不得不承认,片中有些场景设计、镜头的拍摄手法、表演方面的情感表达确实有些令人尴尬,不是特别舒畅。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一些朋友对其诟病。

加之制片人下跪事件,网友们炸了,有的人在感叹和惋惜,而其他绝不同流合污的人说:“我才不吃这一套”。把这件事当噱头它也的确是噱头,可没有明星们的热切关心,哪会有人注意到这行将过时的电影呢。




抛开技巧手法,我不想也不该叛逆地去揣测电影牵扯着的前辈们是不是还墨守成规,教条地盲目崇拜封建传统。这早就不是个三从四德的时代了。那些传统的礼教被我们这些年轻人摒弃了,但他们毕竟真实存在过,他们在我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身上永远留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信条,我们不能以如今的判断尺度去衡量前人,这是不公平也没意义的事。


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延续了第四代导演的一贯作风,温厚朴实而带有悲剧性的无奈。导演想要表达的仅仅是对传统技艺无法抵抗瞭眼现实的无可奈何罢了,哪有那么多盲目封建。我们拒绝封建,难道就不能让它演出来给人看吗?那是老人们真正经历过的。




片中的办喜送丧的排场,是中国乡镇中真实存在过的,传统是真的,人情味是真的,老一辈的执着刻板也是真的。

年轻人想要挣脱长辈的束缚,讲究一个自由发展标新立异,并不代表就要蔑视传统。我突然想到《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就是一个刻板尊古严肃又忠实的人,他不变通,不随流,但一本小说下来,他却是我最佩服的一个。

焦三爷也是异曲同工,这么死守传统,那么不通世事,但一吹起唢呐,一讲起人情,又让人觉得如此庄重和悲凉。




导演吴天明——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代表,吴导的确是中国电影发展上的不可不提的人物,风格朴实温厚,电影确是有温度。那个时代的人和电影,都是中国最接地气最本土的。那时候的电影——也不用标榜什么——是国产影片的基石,如今的国产电影,要有风格,有看头,有技术含量,都是从那时候一步一步走来的。


对于吴导的遗作,我们怀着叹息和遗憾。

可能中国电影和传统艺术带有感情的人们,都不仅是从技术上看它,而是带着情怀和感慨去看,然后明白,我们真的是告别了一些东西,忘却了一些东西。


不管是吴导还是那些老去、逝去的匠人们,都值得一曲百鸟朝凤。




光阴似流水,前人不会怪我们追波逐浪以求跟上时代,只是在我们不得不搁置那些他们视为珍宝的东西时,也该怀着敬重的心。



评论(2)
热度(9)

© 北新仓胡同头号观众 | Powered by LOFTER